1.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本组图片均避免正面肖像,敬请见谅。
2.
小吴:1981年生,2012年6月经过招考进入厦门薛岭墓园,成为骨灰室管理员。在此之前,他曾有过10年的广告从业经验,并且还兼职经营家庭旅馆。而为了追求“一份安定的工作和一颗宁静的内心”,纠结三天后,他选择报考厦门殡葬服务中心。
3.
小江,1973年生,与小吴同批考进薛岭墓园,成为骨灰管理员。之前,他曾是一家私企办公室的采购主管,多年打拼,他在厦门购房三套,还有个10岁的孩子,家庭和乐美满。他和小吴自称“骨灰叔”和“骨灰哥”,在骨灰堂里谈笑风生。
4.
厦门薛岭墓园,隶属厦门市国有企业——厦门殡葬服务中心,算上旧墓园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目前共埋葬或保存着4万亡灵的骨灰。小吴和小江两人,需要负责14间骨灰堂、骨灰长廊及地下公墓共3万余件骨灰的日常维护工作,包括核查、清点、出入库,卫生保洁,换装骨灰坛等等事项。节假日,尤其是清明节,他们经常忙得顾不上喝水,因为一个数字的错误可能带来家属无尽的遗憾。
5.
与外界传说高薪的不同,小吴与小江薪水加津贴,月均不到3000元。厦门是全国唯一一座殡葬服务机构由事业单位改制成国企的城市。08年改制后,这里成了自负盈亏,拥有100余名员工的企业。由于殡葬行业特殊的公益属性,服务中心的经营活动受到许多政策的约束,盈利来源单一,效益一直不好。而民间殡葬服务公司的兴旺,让许多家属分不清服务费到底被谁赚走了。
6.
这是墓园的普通骨灰室,在这里存放一年的骨灰,只需24元。其实,如果丧事一切从简,并且不找民营的所谓“一条龙”公司,从运尸到火化(无棺)再到存放骨灰在骨灰室,全程只需1200元。相比因土地有限而高抬的墓地价格,服务中心的负责人极力呼吁群众最好选择壁葬、海葬等节约的殡葬方式,虽然售卖墓地是这家国企盈利的主要来源。
7.
这是薛岭公墓的“地下公墓”,在墓区一所半地下的建筑里。进入这里的骨灰坛,将永远不见天日,一层放满后,用石砂盖起,石砂吸潮后板结,如同水泥。选择进入这里,大多因死者无后人留在本地,或是因经济原因不留墓地。小吴和小江,正在为一位死者办理进入手续。
8.
在空位上放棵萝卜,这是北方人的独特习俗。当他们要暂时取走先人的骨灰盒祭拜时,他们会自带萝卜填入空位,寓意“一个萝卜一个坑”。墓园负责人回忆,曾有两位女士将两盘黄色光碟烧给他们的老父亲,还嘱咐父亲在那边要找人教怎么用,这算是这些年里最“雷人”的祭品了。
9.
这里是墓园的高档骨灰室,铺有地板,干净整洁,甚至配有空调维持恒温。在这里存放一年骨灰,收费200元。而之前有新闻称,厦门岛内已经没有空余墓地了,岛外墓地价格已破2万元。显而易见,壁葬确实经济实惠。
10.
要说“灵异事件”,小江还真碰上一次。去年试用期,小江走到骨灰架上的一处空当边,不知怎么,脑子里突然跳出一个名字“黄XX”, 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他急忙去查询记录,惊奇地发现,这个空当原先放着的就是“黄XX”的骨灰盒。事后,小江还是认为,可能是自己为熟悉业务看记录看到过这个名字,一笑了之。
11.
既然薪水不高,为什么要进入这个“人人需要、人人讨厌、人人害怕”的行业?“我想找份安定的工作,求一颗平静的内心”,去年应聘面试时,小吴向领导说出了这句话。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十年的小吴,总是会想“难道我的人生就在这千头万绪的工作和觥筹交错里度过?大老板的生活真是我想要的?多点时间陪陪家人,钱是赚不够的。”
12.
小江觉得,他的同龄人没有一个歧视殡葬职业的,同时也感叹现在的社会真是开放了。但是作为过来人,小吴的领导还是嘱咐我不要露出他们的正脸。“可能是怕小孩被同学嘲笑吧,我们领导就吃过这个亏。”虽然小吴觉得露脸也没什么,但他还是愿意听前辈的话。
13.
刚开始工作时,小江的恐惧感油然而生。“别怕,世界是物质的,骨灰也是物质”,这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但是,值夜班这关还是难过。夜班宿舍就建在墓园边,寝室在二楼,厕所在一楼,起夜上厕所,成了小江的噩梦,通常他都是快步地奔向一楼,完事后飞奔回被窝。
14.
每日看着阴阳两隔、看着骨灰盒上一张张逝去的面孔,或美丽动人、或风华正茂,小吴的内心渐渐发生了变化。 “人活着,最可贵的就是能有颗真正的平常心,在你衣食有基本保障,过了爱拼的年纪后,就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小吴觉得,墓园里的悲欢离合,让他的这颗“平常心”更加稳固,他常说,“平常心就是最好的信仰”。
15.
令人意外的是,小吴和小江决定进入这个行业时,都得到了家属的支持。小吴的父母是医生,小吴自己儿时也曾偷跑进医院的太平间玩耍,一家人对于死亡都看得很开。而小江的岳父岳母,是一对虔诚的天主教徒,自然对生死之事的态度也异于常人。家庭的支持是他们留在这里的重要因素。
16.
能留在这里工作,除了要有家庭的支持和自身具备的胆量外,经济因素至关重要。指望着工资生活,全然不实际。住房问题是定要在入行前解决的,同时还要有自己的存款,或是有稳定的其他收入来源。比如,小江每月靠租房就能收入6000~7000元。
17.
一个男人,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毅然抛弃繁杂,栖身于骨灰堂追求平静的内心,这就是一种修行,是无时无刻触及内心的心灵苦旅。虽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小吴的状态,已然是“不是道中人,已在道中行”。 虽然,这听起来依然像一出现实社会的“神话”,但这样的“修行者”真真切切地存在,只要你愿意走近,就能发现。
《骨灰堂里的“修行者”》拍摄手记
小吴,32岁,福建三明人,曾在厦门的广告业打拼10年,手下一度有十多名员工,加上投资家庭旅馆,年收入20余万元;
小江,40岁,福建龙岩人,曾在一家私企的办公室做采购,通过努力在厦门买下3套住房,还算殷实;
去年,一场国企招聘考试让他们成为了同事,这家国企是厦门殡葬服务中心,招聘的职位是骨灰管理员,他们自称“骨灰哥”。
听起来,这犹如神话,但我总想在“神话”的背后挖掘现实。
究竟是什么让他们放下一切,走进骨灰堂,守护墓园里四万多位亡灵?
凭什么让我信你月薪2000多?
两人究竟为何考进骨灰堂工作?包括我在内,所有人的正常反应就是,殡葬行业是个暴利行业。
深谈后我才知道,这份外界看似高薪的工作,每月仅有2000多元薪水,而退休职工每月只能领到1700元的退休金。
“不可能!”这与新闻时常渲染的“死不起”的气氛大相径庭。“我要是回我们县里的殡仪馆,收入比现在高多了!”小江笑言。
厦门薛岭墓园的负责人介绍,厦门的殡葬服务机构,是全国唯一一家由事业改制为企业的单位。
目前,厦门殡葬服务中心目前拥有一百多名员工,自负盈亏。而为了照顾到群众对殡葬服务的公益性认知,“中心”这个名称沿用下来,没有被“公司”代替。
与名称一样,2008年改制以来,服务中心许多开拓盈利渠道(如成立礼仪公司)的计划被各种政策限制。以至于一百多号员工,只能靠售卖墓地这一种盈利方式养活自己。
而与此同时,私营的殡葬中介服务公司,也就是俗称的“一条龙公司”兴旺起来。它们为死者提供从死亡到落葬之间所有环节的车辆服务、办证服务、礼仪策划服务、寿品采买服务等等,门类繁多。
“大多数家属都以为‘一条龙’公司和殡葬服务中心有关,把高收费的怨气撒到我们头上”,墓园负责人坦言。
其实,如果一切从简,并且不找“一条龙”操办,死者在厦门从运尸到火化(无棺火化)再到将骨灰存在骨灰堂,只需1200元。
说到墓地价格,墓园负责人觉得应该再贵些。因为坟墓不像楼房可以叠起来,且不断增加的数量与有限的土地产生矛盾。在香港,墓地有使用期限,逾期不续费,便会被强制迁出骨灰。他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就是选择壁葬、海葬等方式。只要24元,骨灰就能在普通骨灰室存放一年。而带空调的高档骨灰室,一年也只要200元。
国内经营成功的公办殡葬服务机构,都秉持着“保障最简殡葬需求、提供上不封顶礼仪服务”的原则。礼仪服务,是殡葬企业真正的生存之道。今年,为了缓解经营压力,服务中心开设了自己的礼仪公司,但竞争力彰显,仍需时日。
“除了薪水,会不会还有红包收入”,我追问道。
“除了个别老太太会给5元10元的吉利红包,我们这行没人给红包,就算给了我们也不敢收,被举报是要开除的” ,小吴认真地回答。
仍充满怀疑的我,又私下找到小江,“你们要是收了红包,就告诉我,不然到时候网友骂我”。得到的回答是,“你可以放心写”。对目前的收入,小吴没有流露出不满意的神情。可小江觉得,这一行在厦门如果拿到4000元月薪,才算合理。
炼成“平常心”便是修行
既然薪水不高,为什么要进入这个“人人需要、人人讨厌、人人害怕”的行业?
“我想找份安定的工作,求一颗平静的内心”,去年应聘面试时,小吴向领导说出了这句话。
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十年的小吴,总是会想“难道我的人生就在这千头万绪的工作和觥筹交错里度过?大老板的生活真是我想要的?多点时间陪陪家人,钱是赚不够的。”
一次偶然机会,小吴看到服务中心的招考启事。大学时,小吴每次路过墓园的大门,都会被肃穆的气氛吸引。
“我纠结了整整三个晚上,最终决定抛弃原来的事业,退掉家庭旅馆的股份,彻底改行。”
令人意外的是,家人给了他最大的支持,“我父母都是医生,对生死看得很淡”。
相同的情况小江也曾遇到,无休止的工作让他身心俱疲。“钱不在多,够用就好”,对欲望的克制让他们敢于真正地抛开事业,而家人的支持更让他们果断决定。
每日看着阴阳两隔、看着骨灰盒上一张张逝去的面孔,有的美丽动人、有的风华正茂,小吴的内心渐渐发生了变化。
只是,他和他的同事每每看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场景,还是会悲伤许久。
“人活着,最可贵的就是能有颗真正的平常心,在你衣食有基本保障,过了爱拼的年纪后,就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人生。”
小吴觉得,墓园里的悲欢离合,让他的这颗“平常心”更加稳固,他常说,“平常心就是最好的信仰”。虽然不信奉任何宗教,但小吴的状态,已然是“不是道中人,已在道中行”。
一个男人,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毅然抛弃繁杂,栖身于骨灰堂追求平静的内心,这就是一种修行,是无时无刻触及内心的心灵苦旅。
虽然,这听起来依然像一出现实社会的“神话”,但这样的“修行者”真真切切地存在,只要你愿意走近,就能发现。
COPYRIGHT(C) POSITIVE ENERGY PUBLIC PLATFORM
正能量公益平台 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02196号-2
亿网行网络制作维护 腾媒大数据营销推广支持
电子邮箱:chengui@znl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