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组织架构 | 我要加入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活动公告]
 
 
  • 资料正在整理中!
  •     姓名      服务内容      服务时数(小时)
    胡玖招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谢芹芳和妈妈们一起做游戏5
    余君璐和妈妈们一起做手工5
    肖小勤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郑利玉和妈妈们一起做手工5
    阮周昌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邱小芹和妈妈们一起玩游戏5
    阙俊杰给老人照相、剪头发5
    阮周昌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赖锦锋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温才基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许万凯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李柯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马新华给老人照相、剪头发5
    温顺娣给老人剪头发、照相5
    王玉林给老人拍照、剪头发5
    卢照花给老人拍照、剪指甲5
    范锦兰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俞秀群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邱小芹给老人照相、剪指甲5
    郑利玉引导、维持秩序、给2.6
    蒋以诺引导、维持秩序、给2.6
    马晓华引导、维持秩序、给2.6
    赖丽琴引导、维持秩序、给2.6
    游麟凤引导、维持秩序、给2.6
    肖小勤引导、维持秩序、给2.6
    王晓芳引导、维持秩序、给2.6
    王智霖引导、维持秩序、给2.6
    王鸣轩引导、维持秩序、给2.6
    刘巧凌引导、维持秩序、给2.6
    江叔琴引导、维持秩序、给2.6
    俞秀群引导、维持秩序、给2.6
    江雨菲发放消防宣传单5
    肖桃莲给老人免费理发5
    沈子喧发放消防宣传单5
    廖毅航发放消防宣传单5
    曾楚岚发放消防宣传单5
    郑欣言发放消防宣传单5
    郑博源发放消防宣传单5
    陈一诺发放消防宣传单5
    石纯丞发放消防宣传单5
    郑丽珍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陈凤书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曾招阳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黄晓红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熊淑琴给老人免费照相、理5
    郑汉荣给老人免费照相、按5
    肖小勤给老人照相、按摩5
    唐晓兰表彰、颁奖、玩游戏7
    马福茂表彰、颁奖、玩游戏7
     
     
     
    冷暖人生
    当前位置:首 页 >> 冷暖人生  
    厦门最后的女铁匠
    图/文:王龙志 本站编辑:陈贵 (摘自2013年03月22日腾讯大闽网人间世第002期) 2013/3/22

    1.

    《最后的女铁匠》拍摄手记

    陈根旺,一个“很爷们儿”的名字,却属于一位个子不高的劳动妇女。

    第一次知道她,是在厦门媒体的一则报道上,女铁匠这个具有矛盾意味的身份,立即吸引了我。

    但走近她的生活我才发现,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铁花飞溅,而是她坚硬的背脊,一副属于闽南劳动妇女身板。

     

    2.

    陈根旺,57岁,泉州安溪长坑乡人。17年前,因为儿子要来厦门打工,她和丈夫王庆祝来到厦门。据陈根旺回忆,那时厦门岛内尚有30余家铁匠铺。

     

    3.

    17年来,她在厦门搬了6次家,多是因为店面拆迁。如今,位于厦门中医院江头分院边的这3间月租1200元的铁皮房,是她一家四口住了4年的家,也是她工作的地方。左边是铁匠铺,中间是厨房,右边是商品陈列室兼4个人的卧室。由于搬家会丢失老客户,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人能帮他找一家稳定点的店铺。

     

    4.

    王庆祝,与陈根旺同岁,23岁那年,他们成家。他是她一辈子的徒弟,她是他一辈子的师傅,因为学艺30多年,他的手艺依然差妻子很远。王庆祝喜欢拍正面照,每次镜头对准他,他便正襟危坐,他觉得“这才叫照相”。

     

    5.

    她出生在一个闽南农家,家里有8位兄弟姐妹,陈根旺行二。爸爸、爷爷、爷爷的爷爷都是铁匠。在她的记忆里,爸爸是个打铁高手,“有一次省里组织铁匠考试,因为打出的铁件外观漂亮,分量均等,得了全省第二”。

     

    6.

    弟弟4岁那年,充当爸爸副手的妈妈身染重病。为了筹钱,懂事的姐姐把自己嫁出去,换来了几百元。可这钱终究没能留住妈妈。缺了抡大锤的人,父亲无法开工,急需人顶缺。可兄弟姐妹们嫌辛苦,宁愿种地,也不愿打铁。很自然地,从小爱在作坊里打下手的陈根旺变成了爸爸的女徒弟。从此,她也成了县里唯一的女铁匠。

     

    7.

    淬火,打铁流程里的一个技术关键,太急,铁件会断,火候不够,铁质又太软。跟妻子学了30多年,王庆祝至今无法掌握。14岁那年,陈根旺从观察火焰开始学,很快告别了17斤的大锤,操起了小锤,负责控制铁件的精准形状,这是铁匠铺技术含量最高的岗位。

     

    8.

    14岁那年,吃米汤煮菜皮长大的陈根旺十分瘦小,够不着爸爸的铁毡,更使不上劲抡锤,爸爸特意给他打了一只木箱用来垫脚。看见女儿进步,爸爸打了套工具送给她。8个兄弟姐妹中,除了二弟还在老家打出口的铁艺花篮,其他人或种茶、或做生意,都比她富裕。“钱,只要够用就好,现在的生活比起我小时候,好太多了!”

     

    9.

    这是陈根旺和她外孙女的脚。曾经,这双伤痕累累的脚也是这般稚嫩,可40年里,这双脚经受了无数飞溅火星的烧灼。常年的劳作,也让她的关节和腰留下了岁月的隐痛。

     

    10.

    在她的产品展示架上,外孙女的一双童鞋格外醒目。曾经,作为女孩的陈根旺,或许也希望母亲帮她做一双漂亮的花鞋。失去母爱的她,整日与冰冷的铁器和炙热的炉火为伍,渐渐地,她隐匿了女孩对美的追求。

     

    11.

    17年前,陈根旺的主要产品是农具。今天,工地用的扎钩、鞭头等工具取代了农具。一位来自工地的客户说,这些工具用一段时间就会折损,没有铁匠,还真不知道怎么办。以陈根旺的专业眼光看来,现在工厂里生产的那些种花的锄头镰刀,都不耐用,因为它们不讲究淬火,质地很软。

     

    12.

    这是陈根旺打的修脚刀,是她认为的主打产品,她的一再要求我拍下它们。虽然外观不如商场里卖的修脚刀漂亮,但陈根旺说,“我打的刀,耐用是第一位的,只有像我这样好的淬火,刀刃才坚硬”。陈根旺不愿透露售价,但从媒体以往报道可知,她的产品价钱都不贵。

     

    13.

    由于女铁匠稀少,陈根旺吸引了厦门各大媒体,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对她而言都不陌生。看过媒体的报道,她自己也意识到“女铁匠”的特殊意义,在名片上印上了“厦门唯一女铁匠”的头衔。不过,据说岛外还有一位与她年纪相仿的女铁匠。

     

    14.

    背着外孙女劳作,陈根旺的双肩,是闽南女性勤劳美德的具象。夏天,面前炉火烤,背后太阳晒,50多度的高温,曾让她中暑。但喝了几口藿香正气水后,她坚持自己打完铁件,才瘫软下来。质量、耐用,这两个词,她说得最多。

     

    15.

    陈根旺夫妇的儿子自己做小生意,女儿在服装厂打工。由于工作忙,他们让父母照看孩子。每天早晨6点多,夫妇俩就要起床准备一家四口的早饭。活太多的时候,陈根旺就把外孙女放在这个大筐子里。

     

    16.

    夫妇俩的朋友经常来店里坐坐,打铁间隙,听见朋友开玩笑,他们也会发自内心的笑出来。没有玫瑰花,没有婚纱,30多年来只有铁锤叮当响,这对师徒夫妻平静地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里过着并不宽裕的生活,但这样的真心的笑容,却使多少高收入的夫妻羡慕不已。

     

    17.

    暂别打铁炉,陈根旺一刻不停地背着外孙女来到灶台前做午饭,“这是从一堆火换到另一堆火”。与她的忙碌相比,右边的王庆祝正翘着二郎腿边看电视边等饭吃。有人开玩笑说,这是闽南夫妻的真实写照。但他们却演绎得这般默契,这般相安无事。想到年轻夫妻为了谁洗碗的问题大吵大闹,他们的恬淡,更弥足珍贵。

     

    18.

    这天他们一家四口的午餐,梅干菜笋片烧肉,主食是闽南人爱吃的稀饭。陈根旺对这样的伙食很满足,因为她会时常想起小时候吃的米汤煮菜皮。

     

    19.

    这是这位57岁妇女的手,也是一只铁匠的手,但这本该是一只男人的手。这些年,这双手带大了一代人,又在抚育另一代人;这些年,不知有多少坚固耐用的铁器从这只手里诞生。烟尘和火星,早已将女人白嫩的手洗礼得孔武粗糙,但谁又能否认它的美丽。

     

    20.

    陈根旺说,“等我哪天打不动,就不打了”。但令她遗憾的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也要随着她的退休而失传。她的儿子曾跟她学过一段时间,悟性也不错,但微薄的利润和吃不尽的苦,让他最终放弃而选择经商。她说,“有熟人介绍好品性的年轻人愿学,我就教。”

     

    《最后的女铁匠》拍摄手记

    陈根旺,一个“很爷们儿”的名字,却属于一位个子不高的劳动妇女。

    第一次知道她,是在厦门媒体的一则报道上,女铁匠这个具有矛盾意味的身份,立即吸引了我。

    但走近她的生活我才发现,真正吸引我的,不是铁花飞溅,而是她坚硬的背脊,一副属于闽南劳动妇女身板。

    她是一位铁匠。

    母亲的早逝和家庭的贫困,让她抡起了本该男人抡起的锤子,做起了似乎该与女性绝缘的辛苦行当。

    她的婚姻,也和打铁有关,因为丈夫是她的第一个徒弟。

    她对产品质量的苛刻源于对祖传手艺的敬畏,即便中暑她也要亲自上阵。

    她脚上的点点伤疤,是职业给予她的烙印,也让我们读懂,敬业需要的不仅是技术,还要有安贫乐道的心境。

    她又是一位母亲。

    靠着一门手艺,她养活了一儿一女。

    她的背脊,曾是儿女们的游乐场,现在,儿女们的儿女又在她的背脊上长大。

    从乌烟瘴气的作坊里出来,她分秒必争地走进厨房,为的是及时做出午饭,别让孙子上课迟到。

    在一家人吃饱小憩时,刚喂完外孙女的她,才劳累地端起自己的饭碗。

    她还是一位妻子。

    家里的家务,家外的业务,她一人挑在肩上,很自然地让丈夫享有闲暇。

    无怨无悔的付出,换来劳动间隙的一抹最真心的笑容,是令多少夫妻羡慕的平淡如水。

    没有玫瑰、没有婚纱,飞溅的火星和铁锤的叮当声守护者他们的爱情。

    在这个看似人心浮躁的都市,她想为家添置的,仅仅是一间稳定的店铺。

    这是一名普通的劳动女人,是千万勤劳的劳动女性的一员,

    也许,你也能从你的妈妈、奶奶、外婆的身上,找到这份感动。

    最后,她吸引你的,也绝不仅是“女铁匠”的标签。

     

     

     

    我要评论
    分享到:
    更多
    姓名:
    联系方式: (只有管理员可见)
    内容:
    验证码: 更新
     
     
     感恩有您 | 关于我们公益基金 | 版权声明 | 网站律师 

    COPYRIGHT(C)  POSITIVE ENERGY PUBLIC PLATFORM
    正能量公益平台 版权所有 闽ICP备13002196号-2 
    亿网行网络制作维护  腾媒大数据营销推广支持

    电子邮箱:chengui@znlcn.org

     
    手机扫一扫